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刘赛希)盐碱地上,面花飘香。8月20日上午,“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来到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一起品鉴一朵不一样的“花”。
一朵“花”长出一条链
面花是黄骅传统面食,有鸡、桃、鱼、元宝等各种形状。逢年过节,面花被当地人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互相交换,换出百种花样,尝到百种味道。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军在传统面花里寻找到商机。2000年,他开起家庭小作坊制作面花。随着经营规模扩大,2012年,孙建军成立了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并带领团队创建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通过传统技艺研究、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能力培训等形式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5月,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20年9月,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全国商业质量奖》;2023年,被文旅部评为国家非遗工坊案例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将传统面花制作技艺与当今社会文化相结合,让传统面花之美通过产品创新展现给大众,体现面花制作技艺的当代价值。
帝鉴面花原料甄选“黄骅旱碱麦”中的绿色旱碱麦磨制的绿色“小麦粉”加工而成。在保留传统制作技艺的前提下,创新技艺,为更好地丰富餐桌美食,帝鉴面花严控18个制作标准工序,营养丰富、不粘口、麦香浓郁。
在沿用老肥发面等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在面花产品种类、花样、材质等方面不断创新。帝鉴食品以“中国食用面花”文化传承为使命,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海鲜面花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并相继推出婚宴、寿诞和传统节日节气等创新型私人定制面花美食,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黄骅当地面花产业发展的同时,面花模子制作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数十年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殿华,坚持富有灵性的纯手工制作,每年制作大大小小的面花模子三四百件,既有为大饭店创新制作的铁狮子等大型面花模子,也有当地人喜欢的皮皮虾、梭子蟹及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动物等造型,为面花产业创新发展贡献了力量。
“非遗工坊”赋能乡村振兴
如今,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同时,工坊通过开展公益性面花制作技能培训,将脱贫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吸纳进来。两年来,工坊共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10期,培训人数300余人,其中175人取得合格证书。学员学成之后有一部分留下来工作,有一部分在市区或乡间开起了面花小作坊,服务于乡邻旧居,非遗传统技艺得以有效地传承、传播。
近年来,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制作技艺,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系统性保护,积极推动工坊建设,实现了面花制作技艺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在带动百姓实现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钱姣姣】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王恩博)中国国家发改委21日发布消息,该部门地区振兴司日前印发专门通知,部署有关省份在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各地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上半年已带动120余万名低收入民众就业增收。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今年上半年,中国各地通过在相关建设领域实施以工代赈,已累计吸纳民众务工就业达120余万人,发放劳务报酬140亿元(人民币,下同),人均增收1.1万余元,有效拓宽了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城乡就业困难劳动力就近就业渠道。
前述通知指出,各地要加大以工代赈专项投资对受灾地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倾斜支持力度,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广泛组织受灾民众特别是脱贫民众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参与灾后重建项目,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通知要求,有关地方在组织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时,要督促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和地方政府广泛组织受灾民众参与工程建设,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帮助困难民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收入。要依托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以工代训,提升受灾民众就业技能,合理设置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受灾民众参与工程后期管护。
通知还强调,有关地方要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结合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一批可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督促指导项目实施单位扎实做好务工组织和劳务报酬发放等各项工作等。(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