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刘赛希)盐碱地上,面花飘香。8月20日上午,“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来到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一起品鉴一朵不一样的“花”。
一朵“花”长出一条链
面花是黄骅传统面食,有鸡、桃、鱼、元宝等各种形状。逢年过节,面花被当地人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互相交换,换出百种花样,尝到百种味道。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军在传统面花里寻找到商机。2000年,他开起家庭小作坊制作面花。随着经营规模扩大,2012年,孙建军成立了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并带领团队创建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通过传统技艺研究、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能力培训等形式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5月,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20年9月,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全国商业质量奖》;2023年,被文旅部评为国家非遗工坊案例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将传统面花制作技艺与当今社会文化相结合,让传统面花之美通过产品创新展现给大众,体现面花制作技艺的当代价值。
帝鉴面花原料甄选“黄骅旱碱麦”中的绿色旱碱麦磨制的绿色“小麦粉”加工而成。在保留传统制作技艺的前提下,创新技艺,为更好地丰富餐桌美食,帝鉴面花严控18个制作标准工序,营养丰富、不粘口、麦香浓郁。
在沿用老肥发面等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在面花产品种类、花样、材质等方面不断创新。帝鉴食品以“中国食用面花”文化传承为使命,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海鲜面花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并相继推出婚宴、寿诞和传统节日节气等创新型私人定制面花美食,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黄骅当地面花产业发展的同时,面花模子制作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数十年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殿华,坚持富有灵性的纯手工制作,每年制作大大小小的面花模子三四百件,既有为大饭店创新制作的铁狮子等大型面花模子,也有当地人喜欢的皮皮虾、梭子蟹及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动物等造型,为面花产业创新发展贡献了力量。
“非遗工坊”赋能乡村振兴
如今,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同时,工坊通过开展公益性面花制作技能培训,将脱贫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吸纳进来。两年来,工坊共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10期,培训人数300余人,其中175人取得合格证书。学员学成之后有一部分留下来工作,有一部分在市区或乡间开起了面花小作坊,服务于乡邻旧居,非遗传统技艺得以有效地传承、传播。
近年来,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制作技艺,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系统性保护,积极推动工坊建设,实现了面花制作技艺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在带动百姓实现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钱姣姣】
中新网沈阳8月21日电 (李晛)记者21日自辽宁省财政厅获悉,2023年入汛以来,辽宁省集中出现3次极端降雨过程,遭受严重灾害损失,堤防、护岸等水利工程设施水毁灾损严重。针对洪涝危害,辽宁省财政厅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统筹中央和省级水利、自然灾害救助等专项资金,多方筹措,紧急下达近9000万元资金,全力支持做好辽宁省防汛保障工作。
据辽宁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部分资金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金和水利救灾资金5720万元,用于支持各地水毁水利工程及省级水文设施修复加固;3000万元防灾减灾资金,用于开展受灾群众救助转移,及时应对洪涝灾情等情况。相关资金由地方统筹用于应急抢险救援、受灾群众救助、农田排水降渍、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修复、恢复农业生产所需的物资材料和水毁设施修复等工作。其中,3000万元重点支持丹东、营口、阜新、辽阳、抚顺等地受灾严重的县区做好应急救灾工作。
据了解,辽宁省高度重视防汛保障工作,今年以来省财政厅共筹措省以上资金15.5亿元,重点支持对全省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安全运行、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设施维修养护、河道堤防及公益水利设施维修养护等项目,显著提升河道行洪、堤坝防洪能力,确保小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设施安全运行。相关工作为辽宁省近一时期的安全度汛奠定坚实基础。
在积极筹措资金的同时,辽宁省财政厅还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向财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汇报了该省受灾情况。据悉,下一步,在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的支持下,辽宁省财政厅将继续加大资金拨付力度,同时加强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辽宁省开展防汛救灾工作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