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平8月21日电 (张丽君 叶国宝 魏永青)秋风掠过,漫步在福建省建瓯市龙村乡擎天岩村大汴地自然村,荷花散发的一阵阵幽香沁人心脾。据《建瓯县志》记载,大汴地村是北宋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后裔的聚居地。
村民周德荣老人家传的《周氏家谱》记载,周敦颐曾孙周宗正为福建路节度使,玄孙周福良于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始迁擎天岩村。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周氏后人始在大汴地村依山而建甪里新闾、周氏宗词和家族学堂三组建筑群。
古民居群从一个大门开启,但见一条巷道里排列了六栋宅院。每个宅院中轴对称,主次分明。虽然以风火墙相隔,但每栋房子有边门可通。
建筑群的墙脚均以毛石及方砖砌成,墙体采用红土夯筑。各大门的门框、台阶均用花岗石精雕细刻,辅以图案;过道天井两侧用青石板铺就,简洁大气;宅院雕梁画栋,极尽奢华。
大汴地村周氏古建筑墙面雕花。 魏剑生摄
门窗上雕刻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均用金粉彩画,历百年而不变色,有的甚至完好如初。
周氏书塾则综合体现了理学为体、耕读为用、讲书明礼和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一红漆雕花的书房里,清晰地保留着“百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楹联。
大汴地村周氏古建筑房梁。魏剑生摄
作为曾经的耕读世家,建筑结构突出了封建时代家庭书房和家族学堂的教化功能。
大汴地村周氏古建筑外墙。魏剑生摄
一些老房子外表及内部已残破。村民陈定金老人介绍,1923年,一股土匪屡攻大汴地村山寨不下,后趁虚而入,恼羞成怒地把90多栋房屋烧毁。如今,不少房子仍留下火焚的痕迹。
不到500人的大汴地村距市区57公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但因为有了周敦颐后人的聚居故事,为“理学名城”的建瓯市平添了几缕书香。清代的建瓯民谣早就传唱:“出了朝天门,就看大汴地”。(完)
中新网成都8月21日电 (刘忠俊 周燕)四川甘孜州海螺沟景区管委会8月21日透露,受降雨影响,位于泸定县磨西镇共和村境内突发的泥石流灾害因预警及时,危险区域共和村、柏秧坪村群众和景区公路沿线施工单位人员900余人及时转移,避免了人员伤亡。
挖掘机正在灾害现场开展清理工作。康巴传媒供图
8月19日,四川省甘孜州应急管理局、泸定县气象局发布暴雨等预警,提醒海螺沟景区管委会关注局部强降雨,做好暴雨应对防范。
被泥石流掩埋的汽车以及房屋。康巴传媒供图
随后,海螺沟景区管委会提级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向磨西镇、燕子沟镇连续转发多条气象预警信息,对磨西镇至共和村、柏秧坪村通村公路采取双向交通管制措施。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发送预警短信,电话通知2个乡镇,微信视频号转发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要求及时做好危险区域群众转移工作。
“不要管财产,通知村民赶快撤离!”磨西镇共和村党支部书记徐康琼接到电话通知。“从接到电话开始,到凌晨3时,先后打了50多个电话,发了上百条信息。”徐康琼称,首先通知共和村地质灾害点上的监测员,接着通知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人员。大家在雨中与时间赛跑,被叫醒村民纷纷加入敲门行列,地质灾害点238户722名群众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为防范山体滑坡灾害赢得了宝贵时间,避免了人员伤亡。
航拍受灾的民房。康巴传媒供图
受“9·5”泸定地震影响,海螺沟辖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多发。“在防汛关键期,落实落细‘喊醒’‘叫应’措施,明确预警信息叫应标准,规范‘喊醒’‘叫应’措施方式,确保‘有叫必应、有应必答’,实现‘叫得快、应得也快’。”海螺沟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称。
据了解,2023年入汛以来,甘孜州已成功应对了61起较大以上山洪泥石流灾害,努力将群众损失降到了最低,但防汛形势仍然严峻。目前,本次海螺沟辖区泥石流灾后排险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受灾群众也已妥善安置。(完)